城市居住密度太低真的是好事吗?

搜狐焦点东平站 2019-01-26 09:38:0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最近这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将自己在市区内环内的老房子卖掉换到中环或者外环附近的新房子。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住在郊区的大房子而不要市区的“老破小”。 这样的现象在房价高企的上海尤其普遍,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购房者正在越来越多的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这

最近这几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将自己在市区内环内的老房子卖掉换到中环或者外环附近的新房子。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住在郊区的大房子而不要市区的“老破小”。

这样的现象在房价高企的上海尤其普遍,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购房者正在越来越多的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这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小区是否适合居住。所以很多开发商在卖房子的时候也会拿低密度做噱头。

但是居住在低密度的房子里,我们就真的能享受到更加好的居住体验和生活体验吗?也不见得完全是。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我们究竟要是居住在人口密集高的市中心小房子呢?还是要住在人口密度低容积率低的郊区大房子呢?

过去我们来到上海,总是觉得上海特别拥挤,居住环境很差。而过去,有一些上海人也特别喜欢蜗居在市中心的小房子里、尤其是过去有很多上海人会住在市中心的小弄堂里。而无论是市中心的小房子还是弄堂,他们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人口居住密度非常大、人员非常密集,往往一个小弄堂里有可能就住了十几户人家。

住户多了,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要买菜、买早点、要理发、按摩,这个时候呢在老式的弄堂或者老式的居民区周围就会出现非常多的菜摊、早点摊以及理发店、按摩店等等来满足居民的这些需求。

因为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多了,他们之间的竞争也会比较激烈,我们在这里买东西或者享受服务的价格也会相对比较便宜,买到的东西质量也相对比较有保证。

同时住在这些地方的人还要外出打工、外出办事,这个时候呢,这里也会相应地有很多公交线路方便这里的居民到上海的各个地方。

如果你居住在这样一个社区,虽然居住环境没有那么的好,但是无论是出行还是消费都是非常便捷并且实惠的,无论是享受到的服务还是买到的东西都是相对优质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觉得市中心的房子太小了、太挤了,于是兴冲冲地卖掉了市区的老房子来到了郊区。

我们要知道,现在的郊区都在打造宜居新城。他们所谓的宜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密度、低容积率。一眼望过去都是开阔的绿化,看上去特别舒服、也很漂亮。与此同时呢,郊区的建筑密度也低,与市区清一色都是密集的高层住宅不同,郊区的房子大多是小高层、小洋房甚至是小别墅,而且楼间距也更大。这样一来,居住密度大大降低,单位土地上能住的人也就少了。这个时候如果想造更多的房子,要想造更多的房子就要造到更远的地方去,人也就越住越分散。

空空如也的郊区新城

这样乍一看确实是非常美好,家家户户都住着大房子,出门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绿化,仿佛过上了诗一样的生活。

但是与此同时,大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选择住郊区大房子、过田园生活的同时,其实有很多问题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

因为我们住得离市区远了,我们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延长了,这势必会挤压我们下班后消费或享受服务的时间。与此同时,因为我们居住得比以往更分散了,我们的各种需求也变得更加分散了。

当需求减少或被分散的时候,最为商品、服务提供方的商家就不太愿意把店开在这样的地方,而政府也会相应减少在这些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

某新开业的郊区商场 白天冷冷清清,入驻商家也很少

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很多的郊区新城,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看到零星的几家小超市、那种特别大的商业综合体几乎没有。在有些新城,我们甚至连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都很难看到。就是因为商家觉得这里的需求不足以支撑他们开店的投入。

只有当一个地方造了非常多的住宅小区,需求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商业、服务以及相应的公共配套才会陆续跟进。但商业这个东西有聚集效应,一个商场需要有人气,就需要很多有影响力的商家聚集在一起,才能吸引足够多的顾客光顾,这个时候商场的选址就不可能兼顾到辖区范围内所有的居民小区,一定有一些小区会距离商场非常远。

某新开业的郊区商场 白天冷冷清清,入驻商家也很少

以此类推,我们的很多公共服务设施也同样如此。比如由于人口密度小了,一些新城的公交班次间隔往往很长,末班车结束得也很早,出行难免非常不便。

因此就会有很多人为了享受公共服务、为了去消费就要走非常远的路或者直接开车,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开车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和交通拥堵,走很远的路会降低出门消费的欲望、让人变得更“宅”。

无论是增加碳排放和交通拥堵、还是降低消费的欲望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而言显然都不是一件好事。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很多人愿意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更多的可能是为了享受上海相对来说更好的公共服务,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能看到小城市看不到的话剧、电影、演出、展览,能和更优秀的人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等等。

要想充分享受到大城市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除了需要我们能有非常充裕的时间、同时更需要我们尽可能靠近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的好处的地方。

而根据我上面讲的道理,无论是大城市独特的公共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餐厅、小城市看不到的展览演出以及大咖的讲座沙龙,绝大部分都只会开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心地区,这样才能让足够多的人能够吃到、享受到,也符合了利益较大化的原则。

相反,那些郊区新城因为人口密度低、人们居住又比较分散。从空间意义上来说很难产生集聚效应,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相应减少、人们外出享受这些大城市独有的公共服务及资源的几率也会变小,这样一来,生活在大城市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就被这种低密度的生活方式给消解掉了。就感觉人虽然是生活在上海,但好像跟生活在普通的三线城市没什么区别,只是收入稍微高了一点而已。

而我们在大城市里多挣的这些收入可能又被我们在大城市的房贷给吞噬了一大半,这么一看,我们生活在大城市和生活在小超市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生活在大城市就更像是只是为了活着,那我们来大城市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然咯,高密度也的确有一些缺点。比如居住人员复杂、居住舒适度下降、拥挤等,当然咯,随着治安管理水平的提升,一部分问题会得到解决,不过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但高密度也确实能够给城市的发展以及居住在这里的个人带来种种好处,这就要看大家怎么取舍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